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2024年04月16日 11:38 来源:福建日报

  □朱志明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是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战略高度指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明确宣告了中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国际立场和价值取向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多元文明的平等对话、交流、互鉴。

  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价值基点是充分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为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力量。只有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有效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才能推动中华文明国际传播,让中华文明成为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文化力量。

  要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为国际传播提供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是文化自信的来源,是我们进行国际传播活动最根本的底气和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在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潮流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首要前提就是要牢牢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在国际舞台中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以文化自信自强的态度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让跨越时空而具有永恒魅力的中华文明理念和思想智慧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力量。在此基础上,以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文化发展态度与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互鉴,积极吸收人类一切有益的优秀文化成果。

  要强化话语融通能力,为国际传播提供话语支撑。

  话语是国际传播的承载,具有积极的建构作用,它不仅是传播中华文明的符号体系,还具有表义作用,能够在意义层面阐释中华文明、宣介中华文明、建构中华文明,赋予中华文明现实意义。国际传播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实践,强化话语融通能力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融通中外话语符号系统,提升话语生产力。在对外话语生产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这就要融通中外话语符号系统,融贯中外话语文化习惯和语义表达范式,找准中外的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利益交汇点,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提炼代表中华文明的标识性话语,生产出更多能被世界人民所理解和认同的对外话语内容,为国际传播提供话语内容支撑。

  要融通中外话语叙事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故事具有很强的共情性和感染力,是中外人民普遍共有的叙事方式。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和中国人民的故事以娓娓道来、富有感染力方式传递给世界人民,让中国主张、中国制度、中国成就得到有效的宣传阐释。随着数字技术的全球性发展,数字叙事具有超强的交互性、沉浸性、可视化等特点,能够赋能中国话语国际传播。因此,要借助数字叙事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话语阐释力,让中华文明得到有效的宣介。

  要融通中外话语交互平台,加强中国话语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打通中外话语交流的时空障碍、文化障碍、制度障碍,扩展参与全球文化交流的广阔平台。特别要通过主场外交、国际文艺交流、国际体育竞赛、国际学术会议等平台积极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理念,不断提升中国话语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

  要强化媒体建设能力,为国际传播提供媒体支撑。

  媒体建设能力是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组成,深刻影响国际传播活动的开展。

  一方面,要打造外宣旗舰媒体,加强官方媒体建设。打造外宣旗舰媒体要从国际传播的战略高度,统筹配置内外传播的媒体资源,着力配置一批兼具话语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能够有效传播中国故事、中国声音的优质外宣旗舰媒体。要对接世界一流媒体标准,树立全新的国际传播理念,适应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可视化、社交化的发展趋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一流外宣旗舰媒体。要加强与国际权威媒体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业务合作、话语资源共享、人员交流互访等方式融入世界媒体格局,打造具有权威性的外宣旗舰媒体。

  另一方面,要引领民间数字媒体,加强民间媒体力量协同。部分民间数字媒体因共同旨趣而在全球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在国际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统筹和整合民间数字媒体力量,通过政策导向、价值导向、情感导向,不断凝聚民间数字媒体共识和力量,引领民间数字媒体以多样化、个性化、可视化方式积极传播中华文明,推动中华文明与人类多元文明进行对话、交流和互鉴。

  要强化人才生产能力,为国际传播提供人才支撑。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际传播的核心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国际传播事关我国外宣工作的开展,需要复合型人才队伍。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必须提升人才生产能力,造就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文化素养深厚、传播技能精湛的国际传播队伍,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国际传播优势。

  要锻造政治立场坚定的人才队伍。国际传播队伍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始终以党和国家的立场为根本政治立场,维护党和国家的根本政治利益。因此,在人才生产过程中,要加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加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思想共识,用中国梦提振精神力量,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的国际传播队伍。

  要锻造国际文化素养深厚的人才队伍。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交融、互学互鉴已经成为一种历史趋势。这就要求国际传播队伍具备国际文化素养,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要加强中华文化和国外文化的比较教育,阐明中外文化在价值立场、精神内核、人文追求、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异同,既提升国际传播队伍的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又强化国际传播队伍的文化包容互鉴意识,使其能够在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国际传播实践中,汲取其他文明的有益成分,推动中华文明更好地融入世界。要通过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拓宽国际传播队伍的国际文化视野和国际文化眼光,把国际传播队伍培养成为精通国际多元文化、善于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具有国际创新意识的中坚力量。

  要锻造国际传播技能精湛的人才队伍。要加强国际传播专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强度、效度,通过分门别类的培训活动和终身技能培养制度,提升国际传播队伍的语言翻译能力、新闻生产能力、媒体运营能力、应急管理能力等,为国际传播锻造技能精湛的人才队伍。

  (作者为漳州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