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3年12月27日 09:33 来源:厦门日报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海纳百川,是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资源,发展和平外交战略思想的文化基石。

  ○ 文化创新是文化自信的基石,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传统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真正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才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世界的也越是民族的。我们要善于在价值层面找到中国和世界的对接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思想资源挖掘出来,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杨卉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的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不仅为中华民族壮大提供丰厚的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更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充沛的底气。新时代,如何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它的当代价值成了新的时代课题。

  科学评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形成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等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卓然屹立的坚实根基,它所体现的中国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形成的理性思维、积淀的文化成果,如: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勤劳勇敢的优良品质、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厚德载物的博大胸襟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这种中国精神牢固积淀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资源。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习近平总书记许多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都是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等等。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是发展和平外交战略思想的文化基石。我们自古就强调“协和万邦”,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这种爱好和平的思想一直深深嵌入中国人民的骨子里。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今天爱好和平的思想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不断推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创新是文化自信的基石,一个民族没有创新就没有特色和灵魂。创新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和文化自信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增强文化自信,必须要从创新中汲取养分,不断推进我国先进文化的建设,这是实现文化与时俱进,实现文化和时代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必然要求。同时,文化创新是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是增强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每个民族、每个国家在面临社会急剧的变化和转型的关头,在迎接新的历史挑战、走向新的历史阶段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如何认识和如何对待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传统与传统文化的问题。在我国,自近代以来,古今、中西、体用、传统与现代之争一直从未间断,其核心就是如何正确认识传统与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高度出发,又一次把这个问题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面前。他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社会的现代化不可能抛弃本土的文化资源,更不能割断自己国家民族的传统与文化的血脉。现代化必须立足于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根基,尊重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正确处理好“本来”和“外来”、民族化和国际化的辩证关系,而这只能从时代发展的需要出发,吸收外来先进的积极文化成果,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传统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国家、民族走向近现代社会的历史包袱和障碍,相反,只有充分地重视本土的文化资源,发挥其在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真正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才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代,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通过不断增强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和文化创新,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优势,即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新时代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文化工作上进行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致力于理论的系统化、学理化。2023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和重要内涵,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不断提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魅力,是在中华大地上产生的,也是在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中发展的。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治理中越来越体现大国责任与担当,我们的发展道路、价值理念、制度模式影响日益增强,国际社会对创造“中国奇迹”的中华文化兴趣与日俱增。所以,我们必须积极推进国际文化交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了解我们的优秀文化,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

  我们要善于在价值层面找到中国和世界的对接点。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我们强调“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理念是一种开放、多元的理念,体现在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之集大成,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理论价值、重要历史意义和深远世界影响。

  21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强,文化竞争逐渐被凸显出来,走上重要地位。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对人类的作用,可能超越军事、政治、经济乃至民族与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谁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谁就能赢得主动、占得先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话没错,但是不全面。反过来,越是世界的也越是民族的。我们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同时吸收其他国家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思想资源挖掘出来,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系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