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师应具备“三种视野”

2024年04月29日 15:55 来源:厦门日报

  ●林颖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注、高度重视的工作。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作出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重要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并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人格要正,自律要严”的六点要求。其中特别指出,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

  知识视野

  思政课教师主动融合各类学科扩充课本容量的时代要求

  思政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教师要不断增强各门学科的知识储备与理论运用。当代青年无论在哪个学习阶段或从事哪个专业的学习,都面对着多元的知识、接收着多样的信息,教师只有充分融入不同学科的视角,在讲解一个知识点、解读一个案例或阐释一个现象时才能更加科学、全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为例,教师需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及发展的基本过程、主要内容有着全面系统的认识,要能够围绕“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六个必须坚持”等内容体系,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角度讲准、讲深、讲透、讲活相关理论知识。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知识的获取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教师早已不再是知识简单的“搬运工”和“传递者”,学生的需求已经转为对问题的解读、分析和运用,特别是对当前国内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回应。因此,教师不仅要增加知识储备、丰富知识结构,将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且能够用当代青年大学生接受、熟悉的话语进行授课。

  国际视野

  思政课教师紧跟时政热点问题打开学生视界的迫切需要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视野逐渐成为一个各领域通用的重要素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得世界各国各地区相互间的联络度和依存度空前加深。当前,反全球化、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以及保护主义抬头,世界正在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青年学生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不能脱离国际视野。

  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面对同样一个事件,不同国家、民族、政党或个人会产生不同的立场和态度。教师只有在纷繁复杂的时事中明辨何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主旋律,将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中不同媒体、各色政要的观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够在众多“声音”和“动态”中帮助学生真正厘清事实、看清真相。

  历史视野

  思政课教师挖掘古今中外史实提升课堂高度的必要准备

  社会主义发展史已超过500年,其间存续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制度、政党派别和政治思潮纷繁复杂,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脱颖而出,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它,为什么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教师只有通过对相关史实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深刻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源流,才能从逻辑上、根源上回答好上述问题,厘清“四个自信”的现实根基。教师需要对世界近现代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较为熟悉,才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历史源流、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现状、学习社会主义科学理论,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由于所涵盖的历史跨度较长、涉及的重大事件较多,学生在学习时具有一定难度,对教师如何从历史的“高度”去讲解也有很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作为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熟悉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更要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视野阐释现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的变化发展。

  知识视野要求教师融合不同学科理论,积累学识素养,能够对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起到基础性支撑作用。国际视野要求教师深刻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与“不变”,形成思政课独有的视角、判断和格局。历史视野要求教师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和阶段性,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三种视野”不仅能够帮助思政课教师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理论修养、提升教学质量,还能使其科学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方位,明晰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厦门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