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银萍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要求福建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奋勇争先,为我们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改革创新是推动医学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医学人才培养也应顺应改革潮流,以新质生产力为抓手,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应用型医学本科高校,厦门医学院应牢记嘱托,抓牢抓实改革创新,主动对接地方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培养更多适应地方需求、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水平高素质医学人才,为推动医学科技进步、保障人民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战略思维
筑牢人才培养根基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改革创新的核心力量。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医学人才培养的适应程度和实践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一是高瞻远瞩做好顶层设计。在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上紧跟医学科技前沿动态,从医学教育体系的整体架构优化入手,为医学生创新思维养成与知识积累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坚持教育与需求协同共进。在人才培养的方向上,我们需要更新理念,致力于塑造能够适应时代变革的职业素养。这要求我们紧跟前沿理论成果,明确高端创新人才的用人导向,并与产业升级保持紧密接轨。我们的目标是培育出既具备深厚理论功底,又拥有扎实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医学人才,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多类型人才辈出的良好格局。三是提高站位挖掘优势。要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和创新科技的优势,将其转化为推动地区发展的强大动力;增强医学人才与地区智力资源的耦合度,一体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的高质量发展,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当好先行者。
坚持辩证思维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迅猛发展,高校由“领跑”转变为“追跑”,倒逼人才培养在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等全面提升内涵。应坚持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尤其在跨学科融合、临床实践与前沿知识更新等方面加快课程体系的深度优化,适应人工智能推动医学教育发展需求。
一方面,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有机融合,促使在人才培养初期建立系统性认识,整合多学科知识,探索以案例分析、疾病诊疗路径等为导向开展教学,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将临床实践与科研探索相结合,培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大力推动教学基地间同质化教学,强化实践教学;进一步拓展完善临床实习见习基地网络,推动院校与附属医院、教学医院之间的深度合作,推动形成“校院”双向赋能发展新局面。
坚持前瞻思维
技术赋能教学模式变革
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提升医学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手段。医学院校应着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互融互促,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投入,构建完善数字化教学平台,充分利用在线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传播;利用好虚拟实验室技术、实验场景和临床操作环境,建立高水平临床技能培训空间,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与实践技能培养效率;加快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进行精准分析与评价,推动实现临床教学过程的智能化管理,促进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变革,推动人才培养向“优质”“新质”方向发展。
坚持系统思维
多措并举打造高水平师资
一是优化师资选拔机制。广纳贤才,多元考量,在医学教育新形势下,打破单一选拔标准,构建更为全面多元的选拔机制,侧重对创新能力、跨学科知识储备以及临床实践技能的考察,尤其关注能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医学教学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强化师资培训体系。持续提升,专业发展,建立完善且针对性强的师资培训体系,适应前沿领域知识普及与应用。三是推动教学模式创新。激发活力,以生为本,积极探索以问题为导向、基于案例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打破教学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四是完善师资评价机制。科学合理,激励引导,关注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将临床实践指导能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贡献等纳入评价范畴,稳步提升师资队伍质态,为学科发展蓄势赋能。
(作者系厦门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