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参阅2018年第5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018年03月30日 13:41 来源: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

宁吉

 

新中国诞生后,我国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全面部署。我们要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科学内涵和主要任务,扎实推进经济建设,为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一、充分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任务。上个世纪60年代,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首次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设想。80年代,党中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大势,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考验;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上述宏伟愿景,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快形成先进的生产力,构建雄厚的经济基础。而目前我国经济“大而不强”的特征仍然十分明显,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生产资本等要素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发展中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求我们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显著提高发展质量,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推进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社会生产力。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超过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市场建设也都取得长足进步,社会生产总体上已不再落后。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城乡、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产业、行业、企业分化的现象凸显,能源原材料等领域还存在过剩产能,机械电子等领域技术升级面临较大制约,部分企业高负债、高库存运行的风险犹存,劳动力、资源等成本上升现象有所增加,扶贫脱贫、农业农村、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亟待加强,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矛盾还相当突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总收入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良性互动。这正是持续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应有之义。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适应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转轨,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1979-2012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9%;近年来,保持在6.7%至6.9%区间。结构转型,由中低端产业为主转为中高端产业发力,2013-2016年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保持在10%以上。动能转换,由传统动能当家转为新动能崛起,创业创新、网络经济、数字经济、分享经济加快发展。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国民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建设再上新台阶。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仍然曲折,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以及逆全球化思潮抬头,输入型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只有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此外,防范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中等收入陷阱”现象,执政者可能遇到的“塔西佗陷阱”现象,以及新兴大国崛起中潜在的“休昔底德陷阱”现象和“金德尔伯格陷阱”现象,也需要我们夯实国内发展的基础,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使开放条件下的现代化建设立于不败之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更是我们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必须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总需求,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深刻领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

  (一)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高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提高效率效益是发展的永恒主题。只有依靠提质增效,才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企业生产经营和整体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目前,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超过90%,重点工程质量优良率达到100%,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7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在6%以上,为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基础。要切实把提质增效放到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融入经济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二)着力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体,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人力资源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把科技、劳动力与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协同投入实体经济,必将有力地促进企业技术进步、行业供求衔接和产业优化发展。目前,我国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2%,达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劳动从业人员超过7亿人,其中各类知识和技能人才超过1.5亿人;金融总资产达200多万亿元,要素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关键要把各种要素调动好、配置好、协同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作用,发挥资本、资产、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的作用,发挥各类劳动者和人才投身于创业创新的作用,协同促进实体经济和产业体系优质高效发展。

  (三)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经过30多年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近年来,“放管服”改革持续向纵深发展,又有力地激发和释放了市场的活力。目前我国市场主体已达9000多万户,其中企业约3000万户,再加上约2亿家庭经营的农户和城市非工商户创业者,形成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同时,宏观调控方式不断创新,实施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采取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等措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决策、自主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各级政府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应尽职责,从体制机制上保障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