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工作者“提振精气神、砥砺新作为”的感想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厦门卫视记者 廖媛
我现在工作的栏目,是厦门卫视的《两岸新新闻》,这是一档做涉台、涉外新闻的栏目,主要报道台湾地区的相关消息、两岸交流以及一些国际新闻。我们栏目是一档晚间直播节目,在大家享受家庭聚会的同时,我们还在单位里赶发新闻。而且一年365天,除了大年三十当天,我们每天都有节目。此外,我们部门还会承担一些驻点采访的工作,在台湾或者马来西亚、新加坡待上3个月到半年,报道当地的新闻。像是最近发生的台湾花莲地震、“2.14恶性撞船事件”等,我们驻点记者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报道一手消息。
在这样的日常工作中,我时常问自己,我应该怎样践行新闻工作者的精气神,怎样去提振精气神呢?
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期间,强调“艰苦奋斗、拼搏创新、包容并蓄、大气和谐的厦门精神”。“包容”这个词,我最近一段时间也在一位台胞口中听到,而且印象深刻。我去采访了一位在厦门扎根十年、而且已经在厦门娶妻生子的台胞。他说,厦门是个包容的城市,不仅体现在各项惠台措施及时落地、也体现在日常生活收获到的很多善意和帮助。最近,还有一位从事社区工作、参与基层治理的台胞告诉我,社区工作让他走近邻里乡亲,每天都有很多交流和互动机会,他说这就是两岸融合。在我的日常工作中,我会遇到很多台胞。他们有的是成功的商人,以厦门为平台做强做大;有的是在厦门求学的台生,正在规划和憧憬未来。记者是一个需要扎根基层的工作,只有用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对台宣传中,才能掌握真实的社情民意、获取鲜活的新闻素材,才能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真挚、朴实,但又充满感情的两岸融合故事。
在涉外方面,厦门设立经济特区至今,已经陆续与16个外国城市结成国际友好交流城市,与23个外国城市建立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厦门的海外“朋友圈”在不断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报道的触角也应该不断拓展。去年,厦门广电集团重启了因疫情中断3年的东南亚驻点项目。我有幸作为重启后的第一批驻点记者,前往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采访。同时,我也参与了集团去年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的出境采访。在新马采访的时候,我感受最深的是闽南文化的影响力。比如说,我们在马来西亚槟城,无处不在的闽南话,让我们觉得自己应该是出国了,但又好像没完全出国。当时我们随机找了一个当地菜市场,在那里做了一次闽南话挑战,看能不能用闽南话实现无障碍沟通。我当时设置这个议题的时候,也挺忐忑的,不知道究竟能呈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但最后,无论是用闽南话买鱼、买水果,还是请他们唱闽南话歌曲、说闽南话顺口溜,完全没有沟通障碍,不仅是当地华人会说闽南话,就连泰国人、印度人也会说。
除了文化方面,我们当时还采访报道了新马两地的很多厦门元素,比如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十年发展、厦门国贸在马六甲海峡上设立的海上浮仓等等。我想说的是,我们在外宣中,华人华侨的乡音乡情、厦门企业的“出海”发展、以及外国友人眼中的厦门等等,都是值得挖掘的题材和内容。作为记者,应该跳出城市媒体的框架,打开视野和格局,发挥媒体对外传播的作用,传递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甚至是厦门故事。
最后,我还想跟大家分享一件事。前段时间,我在我们的小区业主群里,看到很多邻居在说,我们小区边上的一片荒地突然动工了。那片荒地已经一年多无人问津、杂草丛生。甚至还有邻居已经在那里种上菜了。当天晚上,我翻到了我们单位另外一个栏目的报道,新闻标题是《绿地变荒地,说好的公园呢?》,报道的正是我们小区边上的那块荒地。我这才知道,原来动工是因为媒体的舆论监督。这次事情让我换了一种身份,更切实地感受到记者的责任。解决人民群众最急难愁盼的问题,也是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追求。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不是一句口号。用群众的视角、回应百姓的呼声,是我们应有的使命和担当。
回到开头的问题,新闻工作者如何“提振精气神 激发新担当 砥砺新作为”呢?我的想法是:人无精神不立,新闻工作者既要有“爱拼会赢”的胆识,也要有“滴水穿石”的坚持,不断创新、完善,脚踏实地、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