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三岛精神——寻访艰苦奋斗、拼搏创新、包容并蓄、大气和谐的厦门精神(之三)

2019年07月31日 14:31 来源:福建学习平台

作者:晏凤利 沈伟彬

  学习时报采访报道《习近平在厦门》中,李秀记回忆,习近平总书记曾赞扬厦门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很多精神:陈嘉庚精神、海堤精神、英雄三岛精神、鼓浪屿好八连精神、马塘精神以及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包容并蓄、大气和谐的精神。他最后说“这些形成了艰苦奋斗、拼搏创新、包容并蓄、大气和谐的厦门精神”。 

  英雄三岛与金门地理位置图(沈伟彬 摄)

  与鼓浪屿的闻名遐迩相比,厦门还有这样三座岛屿。它们与金门岛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金门最近的地方;这里曾经是海防前沿,岛上保留至今的明碉暗堡、壕沟坑道和叹为观止的世界最大的军事广播喇叭,向我们诉说着一段战火硝烟的岁月;这三座岛屿被国务院、中央军委共同赋予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英雄三岛”——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的大嶝岛、小嶝岛和角屿岛。 

  从角屿岛上看金门,近在眼前(沈伟彬摄)

  艰苦卓绝 

  新中国成立以后,台湾国民党当局在美国支持下,不断对大陆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袭扰破坏,并且妄图进而“反攻大陆”。为惩罚国民党军、表明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严正立场,1954年9月3日和22日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奉命于两次炮击金门,历史的时钟拨回到1958年8月23日的傍晚,一场直指对岸国民党军,规模更大、强度更强、历时更长的炮战再次打响了。42个炮兵营和6个海岸炮兵连在147天里,实施较大规模炮击7次,中小规模炮击83次,零星炮击1000多次,发射炮弹10万余发。同时进行3次海战和13次空战。此役共摧毁国民党军各种工事320多个、大炮30多门,击沉舰船27艘,击伤飞机36架,击毙国民党军中将副司令以下的官兵7000多人,人民解放军也伤亡官兵460人,成为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史称“八二三”炮战。 

  金门炮战老照片(江清良供图)

  距离金门最近的大嶝岛、小嶝岛和角屿岛也自然成为这场炮火连天、血雨腥风炮战的最前沿。“我打过的仗不算少了,这样大规模炮火轰击也是第一次碰到,确实是万炮齐发如雨下,无比的壮观。”当年的解放军前线指挥石一宸生前回忆了“八二三”炮战打响的那一幕:“从云顶岩上望过去,我‘开炮’的命令一下,像按电钮一样,各炮阵地上立刻闪现出一簇簇、一朵朵白色的爆烟和桔红色的火光。声音稍迟才到,是连成一片密不透风的巨响,夹带着炮弹划空的尖啸。那动静很难形容,好像整个天空是一面大鼓,有无数大锤在上面不停地擂呀敲呀,震得耳朵疼,脚下的大地也在急促地摇抖。” 

  1961年以后,人民解放军主动停止对金门诸岛的实弹射击,仅在单日发射少量宣传弹,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1978年底。“英雄三岛”民兵一方面搞好生产,另一方面配合解放军放哨巡逻,开展对金门的政治宣传,利用自制的风筝、空瓶、浮标,把宣传品送到金门岛上。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同日,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命令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持续20多年的紧张局势开始缓和。 

  战时留下来的炮弹,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沈伟彬摄)

  时任炮兵的梁树森在生前回忆说:“从抗美援朝时候我就是当炮兵的,还真的没有见过像‘八二三’炮战那样,一次性集中打那么多炮弹。我们团每门炮平均打了80至100发,急促射、不停地打。许多炮炮管都打红了,才不得不停下来喘口气。魁梧的炮弹装填手,连续送弹上百发后,胳膊都肿的连个饭碗都端不起来。” 

  记者寻访到家住厦门豆仔尾297号,现年85岁的老战士吴孔琛。1958年“八二三”炮战期间任侦察班长,仅在1958年他就荣立两次战功,所在的侦察排还立下了集体三等功。他回忆:“作为侦察班长,对当年金门炮阵地的分布情况,直到今天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当时我们两班倒,24小时不间断地死死盯住对岸敌军的防卫部、炮阵地、地堡……哪怕一个能够听到的声响、一束能够看到的灯光都要一一记录,千方百计进行核查,确保准确无误。”借助工事掩体确保安全,晚上都是要住在坑道里的,潮湿阴暗狭窄,吴老风趣地说道:“没想到一睡就是好多年,也都熬过来了。” 

  原侦察班长吴孔琛接受记者采访(沈伟彬摄)

  勇于牺牲 

  家住厦门文屏巷37号,炮战期间负责炮兵测地的老战士江清良回忆:“那时候金门打炮过来,就在几秒钟内就要用经纬仪准确计算出炮弹发射点的坐标,反馈给战友予以反击。”现年86岁的他坚持要翻箱倒柜给我们找出那本保存了六十多年的,当年用于炮兵计算的《六位三角函数表》。“这书用了六十多年,都快翻烂了。还有经纬仪,对于我们炮兵来讲,那就是我们的命根子,甚至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一次敌方炮弹来袭,我就把这经纬仪死死地揣在怀里,哪知道一个炮弹打过来,巨大的冲击波让经纬仪脚架瞬间挤压到我的这个位置。”老人指着自己肋骨说:“那个力量劲道的很,我的肋骨瞬间就折断了。好家伙!那一次还真的让我在鬼门关走了一遭。”除了肋骨,脸上、脖子都落下了深深的伤疤。“那次金门打过来的炮准得很,一点一点逼近山顶的观察所,我的战友、一个电话兵也被炸伤了,他在被送往江头抢救的路上就牺牲了。”讲那一瞬时老人眼角湿润了。 

  原测地兵江清良展示战时使用的专业书籍(沈伟彬摄)

  记者来到英雄三岛中的小嶝岛,寻访到现年83岁,在“八二三”炮战中荣立二等功的老民兵、老英雄邱瑞仁。“那时我们都是在炮兵阵地里面生活的,炮弹就落在我们身边,炸过来又炸过去,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但是,我自己是当班长的,不能害怕,当时一心就想着守卫住这块海防阵地。”邱老就是在那场战役中失聪的,他回忆:“当时民兵负责洗炮弹、擦炮弹、放炮,还要抬担架。一次就在我眼前,炮弹把我们抬担架的民兵炸飞了。” 

  老民兵英雄邱瑞仁端详珍藏的战功奖状(沈伟彬摄)

  军民同心 

  记者来到大嶝岛最早的照相馆,曾经亲手拍下许许多多那个年代珍贵影像的郑水忠老人,他回忆起“女子铁甲突击队”的故事。炮战前备战阶段,大嶝阳塘村民兵营的张韭菜召集了一些姐妹,组成了岛上第一支青年妇女支前突击队。“在炮战中,她们不分昼夜地抬石头、扛木杉,为战士们修建坚固的战斗工事;她们穿梭在战壕中,为部队送炮弹、擦炮弹,轻伤不下火线;她们还夜以继日地为战士做饭菜、洗衣服,解除战士们的后顾之忧。 

  女民兵擦炮弹(郑水忠供图)

  许春香是当年大嶝双沪女民兵炮兵班的五炮手,年事已高的她在记者的搀扶下再一次走进郑水忠的照相馆。那些照相馆的“镇馆之宝”又勾起了她的回忆。谈到“八二三”炮战,许春香直到60多年后的今天,还是反反复复地念叨着那一句:“那时炮弹真的就是像下雨一样呀!”女民兵炮兵班是自发组成的战斗集体,六位成员当时的平均年纪只有17岁,她们从1958年到1979年,在这个阵地上坚持战斗了二十年。许春香讲:姐妹们轮番上阵,每一次组织射击都没有落下这个女子炮兵班。老人在记者的帮助下掐指计算起来,单日打双日不打,一年的战斗次数就有一百八十次;每次战斗就算只打五枚炮弹,二十年下来光这个炮兵班算下来应该要打一万八多千发炮弹!她琢磨着,可能世界上也再也找不出这么一个女子炮兵班了。 

  说起这个女民兵炮兵班不得不提班长许丽柑。当年给许丽柑拍过照的郑水忠说:“八二三”炮战打响时,因为许丽柑年轻有文化、会喊打炮的口令,就被选为民兵女炮兵班班长。在一次炮战中,许丽柑头部、颈部受重伤。但她还是忍着剧痛继续组织火炮射击直至战斗结束。“英雄三岛”女民兵英勇作战的故事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她成为当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英雄三岛”的女英雄。 

  女炮团五炮手许春香指着炮战时的自己(沈伟彬摄)

  “那时候不光要战备,还要养猪种菜、抢收抢种、围海造田,这些都是军民不分家的。”郑水忠说:“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围海造田那会儿。岛上土地少,既要保证部队供给,又要养活老百姓,当时能够想到的办法就是围海造田。往往到了围海合拢的关键时候就靠解放军了。”合拢时工地上大家都是欢欣鼓舞、热情高涨的。老百姓都知道:“解放军来啦,石头沉下去,馒头浮上来。”意思是解放军来了,堵口一定胜利完工,馒头也一定会有的。 

  炮战期间“英雄三岛”涌现了一大批英雄集体、英雄人物和功臣模范,有20人立二等功、199人立三等功、12人获“全国民兵英雄”称号、6个单位立集体三等功。 

  薪火相传  

  如今的大嶝,拥有两张闪亮的名片:一个是全国首个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大嶝小镇台湾免税公园,另一个就是“英雄三岛”战地观光园。半个多世纪过去,昔日的前线如今已成为旅游观光点。踏进观光园大门,眼前是一片广场,向南延伸至海滩,尽头矗立的是直径达2.95米的“世界之最”的军事广播喇叭,再从这里朝前望去不远处就是金门岛,那里的碉堡、哨所、防护网等军事设施还依稀可见;“民兵英雄”雕塑、红色藏品、各式轻重武器、坑道,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基地负责人曾清根告诉记者:“女民兵炮兵班班长许丽柑在世时,一直担任英雄三岛战地观光园的义务讲解员,不要任何报酬。” 

  东南第一哨(部队供图)

  英雄三岛精神也同样激励着一代代驻岛官兵奋勇争先,而在新的历史时期,英雄三岛的驻岛官兵深入开展光荣历史互讲、先进经验互学、优秀典型互励、特色文化互融、强化打仗本领的‘四互一强’活动,始终不忘守岛备战的使命任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发扬“平时当战时,艰苦不怕苦,使命胜生命,一线创一流”的新三岛精神,在新的起点上建设听党指挥、能打胜战、作风优良的守岛部队,为祖国站好“东南第一哨”。 

来源:厦门网
作者单位:厦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