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专版 高水平构建海洋碳汇交易市场

2021年11月02日 22:10 来源:厦门网-厦门日报

  ●唐自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蓝碳经济发展,做出了“增加海洋碳汇”和“探索建立蓝碳标准体系和交易机制”等一系列部署。近年来,厦门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上,尤其在“绿碳携手蓝碳”上走在了全国前列。刚刚印发的《加快建设“海上福建”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将抢占海洋碳汇制高点作为重点任务之一,这是我省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省的一项重要部署。

  厦门要利用好政策优势和先行先试的碳汇交易经验,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海洋碳汇交易市场,激活海洋生态资产价值,打造国家级蓝碳交易市场试点、蓝碳经济发展示范区,将沿海地区生态优势转化为资产和经济优势,为实现环境与经济效益双赢提供有力支撑,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目前,碳汇生态产品的交易需求可分两类:履约和自愿。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 、中国核证自愿减排机制(CCER) 下的碳汇交易主要目的均是履约。自愿市场则是在碳交易市场之外,相关组织、企业等自愿购买碳汇以抵消其碳排放。通过加强蓝碳市场强制和自愿需求的机制设计,可以增加对排放企业管控、增加碳排放抵消比例,进一步激活市场对碳汇的需求量;在供给端,依托特色海洋产业,鼓励发展固碳效应好的蓝碳产业;加强蓝碳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引导专业化团队、机构对蓝碳项目进行辅导;采用政府蓝碳PPP项目引导供给,加强对蓝碳领域科普宣传,营造公众可参与、生态得保护、供需均得利的多赢格局。

  建立健全认证体系

  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基本要求是商品具有可核算性和明晰的产权排他性。厦门要着力制定具有产业特色的核算指南,形成更为成熟的核算方法和价值评估体系。如渔业碳汇上,结合对虾、石斑鱼、花蛤等特色产业,建立海水养殖碳汇核算标准;发挥好厦门在会计学科的科研优势,在蓝碳会计记录、计量单位、会计报表披露制度上有所贡献;做好海洋碳汇项目的认证监督,并在蓝碳监测制度、核查管理、官员考核等配套方面健全体系。

  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是一个健全高效市场的标志。要注重基础品种的开发,通过深入开展海洋碳汇科学研究,开发出更具吸引力的蓝碳产品。要立足蓝碳的市场化需求,引导碳汇产品衍生品的创新,实现蓝碳产业的“倍增”。如发行蓝碳债券、蓝碳资产托管、蓝碳交易保险、蓝碳抵押担保、蓝碳期货期权、蓝碳基金产品等。今年,兴业银行厦门分行与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已经合作设立全国首个“蓝碳基金”。

  建立健全机构体系

  市场的组织运作需要多层次的机构参与。在一级市场上成立从事项目研发、孵化、认证、上市等的科研和服务机构;在二级市场上,成立提供蓝碳交易、财务、评估、咨询、保险服务的交易机构,如碳汇资产管理公司,提供投资管理、资产管理、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为蓝碳市场提供人才支撑,加强各类机构人才的建设和培养。这些机构和人员形成的产业均是无污染排放、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可辐射促进厦门其他绿色经济的发展。

  强化政策支撑

  在顶层设计层级,将支持蓝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及相关配套政策纳入市区两级发展规划之中;在交易市场的规则层面,制定更为科学明晰的交易规则、监督规则和法律法规。制定交易环节、结算环节、交割环节和违约处理方面的制度;在鼓励投入意愿的微观层面上,制定发展蓝碳的奖励补贴、贷款优惠以及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政策,制定风险补偿机制和保险机制。

  健全交易平台

  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完成设立的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为厦门打造国家级海洋碳汇交易中心迈出了坚实一步。要进一步完善平台的数字化,推动形成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交易平台,参考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等有碳排放交易经验的平台,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接,与其他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竞争;在更为成熟的阶段,探索与其他成熟金融市场的对接,进一步扩大参与资金的范围。

  (作者系厦门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本文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下金融互联、制度对接与风险传染差异”(FJ2018C037)的阶段性成果)

 

  >>名词

  海洋碳汇

  海洋碳汇,又称蓝碳,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目前,蓝碳已成为全世界减缓气候变化、应对可持续发展挑战的重要战略。

  >>亮点

  厦门多个首创

  厦门设立全国首个碳中和集成服务平台;签订全国首个跨区域碳中和服务合作协议;发布全国首份《个人助力碳中和行动纲领》;设立全国首个“蓝碳基金”;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设立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