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党代会丨与会党代表继续热议十二届市委报告、十二届市纪委工作报告:把厦门建成共同富裕的先行示范市

2021年11月09日 23:00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作者:詹文 佘峥 徐景明 袁舒琪 何无痕 黄琬钧
  新蓝图凝聚共识,新征程催人奋进。11月6日,出席厦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党代表们继续热议十二届市委报告、十二届市纪委工作报告,共谋发展大计。大家纷纷表示,十二届市委报告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目标明确、措施有力,凝聚共识、催人奋进,必将对厦门未来五年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家结合工作实际,就纵深推进“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持续扩大就业提高收入等热点踊跃发言,并一致表示要凝心聚力把厦门建成共同富裕的先行示范市。

  关键词1:纵深推进“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

  报告摘录:“纵深推进‘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以更大格局、更高站位加快区域协同发展,拓展高质量发展新天地。加快打造岛内‘扇头’稳固、岛外‘扇面’舒展的跨岛发展新格局。”

  观点:

  “跨岛交通,始终是跨岛发展的先行军。十二届市委报告中提出,要纵深推进‘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跨岛交通将肩负起更重要的使命。身为一个交通运输人,这让我倍感振奋、更觉责任在肩。”党代表翁明鸿说。

  翁明鸿认为,无论是“四桥两隧”、轨道交通,还是正在建设的翔安大桥以及处于前期阶段的大通道项目,均极大加快岛内外基础设施一体联通。他表示,要稳固“扇头”、舒展“扇面”,这些大通道的“扇骨”作用至关重要,将承担起民生经济洪流在更广阔的发展新天地中奔涌。

  除了构建大通道,翁明鸿说,构建人民满意的现代运输服务体系尤为重要,这一点报告也为广大交通工作者指明方向。他表示,围绕打造绿色便捷的公众出行服务体系、构建高效经济的现代化交通物流体系两方面工作,将有效发挥交通运输业“服务经济、改善民生”的支撑作用,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举措:

  过去的五年,围绕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厦门在交通运输设施网络以及运输服务、治理体系等方面取得高质量发展,目前,大交通格局基本成型、“人民满意交通”成效显著、交通保障能力日益凸显。

  未来五年,厦门市交通运输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建设“交通强国”战略部署,按照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决策部署,着力巩固“一座枢纽”,优化“两层网络”,完善“三个体系”六方面的规划和重点任务。

  具体看,巩固“一座枢纽”,即通过推进厦门新机场和高等级铁路等项目建设,持续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优化“两层网络”,即构建区域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打造高品质城市交通网络;完善“三个体系”,即构建人民满意的现代运输服务体系、建立全国领先的智慧交通管理体系、完善保障有力的交通行业治理体系。

  关键词2: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报告摘录: “持续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布局,鼓励‘名师出岛’,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32万个,切实解决‘有学上’、‘上好学’问题。”

  观点:

  党代表郭献文认为,十二届市委报告中发出了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冲锋号。他说,对于教育人而言,未来五年目标很明确:要以持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生动实践。

  郭献文介绍说,在“十四五”期间,厦门市教育目标可以分三个方面:一、全面解决“有学上、上好学”问题;二、让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三、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教育强市行列。

  郭献文说,我们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大中小幼一体化育人方式改革,高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举措:

  过去五年,厦门新增17万个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厦门市教育局表示,未来五年,厦门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含中职)项目360个左右,新增学位32万个。

  厦门市教育局说,厦门要深入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化基础教育新优势;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大力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发展,到2025年全市公办幼儿园覆盖率要达到55%(现在是50%);要深化义务教育市域优质均衡发展,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和“五项管理”(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促进教育公平;要强化普通高中优质多样特色发展,壮大高中优质资源,到2025年,努力实现普高录取率达65%,建设省级示范性高中不少于5所,让更多学生考上好的大学。

  与此同时,作为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试点城市” 的五所城市之一,厦门要加快职教高地建设——创建一批省级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推进厦门海洋职业大学建设,畅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研究生”人才通道,不断提升职教人才培养水平。

  厦门市教育局还表示,未来五年,厦门要支持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引进境内外优质高校到厦办学,建成一批高水平科研院所。

  教师的基础作用要继续强化。厦门市教育局表示,厦门要健全名师名校长培养机制,到2025年,厦门建成20个市级名校长工作室、100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和50所教师发展示范校,要鼓励名师出岛,加强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

  此外,厦门将加快信息化步伐,2025年中小学校智慧校园比例达40%。

  关键词3: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报告摘录:“坚持‘房住不炒’,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新增供应保障性住房29万套,着力解决年轻人、新市民等群体住房需求。”

  观点:

  过去五年间,厦门构建起分层次全覆盖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新建保障房10.3万套;近年来,厦门不断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全市已累计分配各类保障性住房约9.53万套,保障人数超21万人……“在厦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厦门在住房保障方面取得亮眼成效,这让我们倍感振奋、充满信心!”来自建设系统的党代表王金兵表示,种种成绩背后,体现的正是厦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期待,通过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越来越多市民能得以解决住房困难,越来越多“新市民”能在厦门安居乐业。

  举措:

  据了解,今年以来,厦门相继出台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系列配套政策,在全国率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出台《存量非住宅类房屋临时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实施方案》,初步形成保障性租赁住房“1+3+N”的政策体系,着力解决以新就业大学生、青年人为主体的新市民和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人群的住房困难问题。截至目前,厦门已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73个,约9.2万套间,预计今年内将建成24个项目,提供房源约3.1万套(间)。

  十二届市委报告指出,未来五年,厦门将坚持“房住不炒”,新增供应保障性住房29万套,着力解决年轻人、新市民等群体住房需求。厦门市住房局表示,要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下一步厦门将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把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作为“十四五”住房建设的重点任务,完善配套政策,拓宽房源供给渠道,增加有效供给,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再提速再增效,为厦门引才、招才、留才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4:持续扩大就业 提高居民收入

  报告摘录:“构建工资稳定增长机制,不断拓宽收入来源,适当提高一线职工工资待遇,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观点:

  十二届市委报告提及,要持续扩大就业提高收入,保障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这让党代表陈艺碧深受鼓舞。她认为,这体现了厦门市委对民生工作的高度重视。

  “为了扩大就业,我们各区人社部门都在各显神通,像翔安区在今年已先后赴长春等地高校开展引才工作,积极制定厦门大学、翔安区招才引智三年计划。同时牵头成立翔安区农渔民转产就业集中区带动就业。”陈艺碧也建议,为了更好地支持翔安区农渔民转产就业,翔安各大片区建成后,进驻的市属国企可适当提供一定比例的岗位。

  党代表庄莹莹认为,帮助弱势群体就业、提高收入,应自上而下让更多部门真正参与进来,在就业培训和心理、法律、信息等方面提供帮扶。她说,“社区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管理模式,提升社区治理精准度,为辖区弱势群体提供有效帮扶、服务,积极对接各方资源,配合做好就业帮扶。”

  举措:

  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厦门市人社部门近年来通过发挥就业大数据平台优势,构建“一平台两系统”,持续深化重点群体就业政策。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与技能提升制度,支持企业职工、城乡劳动者以及其他重点群体参加各项职业技能培训。

  下一步,厦门市人社局将深入贯彻市党代会精神,建立就业促进长效机制,激发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开展重点群体精准就业帮扶工作。

  一方面,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扩大创业扶持政策对象范围,简化办理流程,加大优惠力度,为更多群体参与创新创业增添动力;在精准帮扶就业困难群体方面,厦门将完善就业困难群体数据库,强化就业困难群体实名制登记工作;增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援助力度,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强化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此外,厦门还将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失业风险动态监测机制,发挥就业大数据平台优势,打通企业与劳动者的信息沟通渠道,鼓励开发社区公益就业、居家就业、社区辅助就业等岗位,完善就业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