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专版 经济特区:当好中国式现代化探路先锋

2022年12月05日 15:43 来源:厦门网-厦门日报

  ●瀚唐 楚燕 宛牧

  现代化,是一个让人百感交集的词汇;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极为抢眼的关键词,出现了86次,“中国式现代化”出现了11次。“中国式现代化”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众多外国专家和主流媒体将之视为“解码”中国道路的一个重要理念。

  中国式现代化:

  跳出了“西方中心论”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跳出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路径陷阱,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

  发端于英国,西方国家相继开启了现代化进程,用了二百多年时间。回顾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史,从经济增长到科技进步,从人口规模到生活方式……西方式现代化产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影响。为此,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一叶障目”,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西方国家具有优越性。其实,西方发达国家在率先享受现代化成果的同时,也发生了种种失控、混乱、危机。这说明西方式现代化发展模式、价值观念、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本身具有局限性,不是现代化的唯一样式,更不能以“霸凌心态”将西方式现代化模式作为评判标准,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路径指手画脚。

  客观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一个“串联式”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渐次展开。中国则是“并联式”模式,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是叠加发展的,是在“时空压缩”条件下进行的。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打破了“亨廷顿悖论”,缔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为世界提供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丰富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多样性。

  多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

  丰富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有中国特色内涵,也有世界价值意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重构了世界文明史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通过艰辛探索得来的,其发展历程不断演进,至少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审视。

  1.从历史眼光看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虽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但这条探索之路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革命胜利后的总任务是在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使中国稳步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国家”进入到“社会主义国家”,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启工业化进程做了思想准备。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第一次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即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等四个方面现代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对“四个现代化”目标做出了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校正,提出了“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启了以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为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重要探索,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

  2.从新时代十年看中国式现代化。从2012年到2021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这十年,我国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灾害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展现出中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的良好局面,同时,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将“四个现代化”扩展到“五个现代化”,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3.从世界视野看中国式现代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但是,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纪疫情影响深远,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再也行不通,世界亟需新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和文明范式。

  中国式现代化融合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之间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兼具中国特色和世界蕴涵。这条区别于西方主导的现代化新道路,超越了“文明冲突论”的思维范式,不仅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而且改变了当代人类文明发展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格局,极大丰富了现代化的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概言之,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生长点与当代表征,也重构了世界文明史的现实格局,成为人类文明史的新篇章。

  兴办经济特区:

  迈开探索中国式

  现代化道路关键一步

  在一个地域广袤、人口规模巨大、地区差异悬殊的大国推进现代化,亟需探路先锋。区域率先是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特区担负起先行先试的神圣使命

  中国道路,特区探路。

  一个国土面积广袤、人口规模巨大、地区差异悬殊的发展中大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没有成功先例可循,没有现成道路可走,需要“摸着石子过河”,亟需探路先锋。兴办经济特区,则是迈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关键一步。

  区域率先是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呈现出时间上的非同步性、空间上的相对集中性和发展上的扩散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并不等于全国各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同步性,相反,需要区域率先发展,以点带面,实现突破。可以这么说,没有经济特区的“先行先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没有经济特区的率先引领,就没有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积累。

  中国式现代化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40多年实践表明,经济特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的“窗口”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素材和鲜活经验,为全国改革开放发挥了“排头兵”的重要作用。经济特区的超常规发展,既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见证,也是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厦门新使命新作为:

  努力率先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

  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厦门有条件有基础,也是新时代厦门担当特区使命的必然要求;建设“两高两化”城市,是厦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的经济特区,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由昔日的海岛小城,发展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和“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对外交流密切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各项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

  2021年,厦门地区生产总值7033.9亿元,为2002年总量规模的10.8倍,年均增长11.4%,比全国、全省同期年均增速水平高2.9和0.6个百分点,跑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度”。厦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今年前三季度增速5.9%,居全国15个同类城市第一位。今天的厦门,经济发展高质量、城市建设高颜值、产业结构高端化、对外开放高层次、基础设施高水平、人民生活高品质,为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潮涌鹭奋飞,风正帆高扬。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结合起来,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秉持“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进一步弘扬特区“闯”的劲头、“创”的精神、“干”的作风,守正创新,真抓实干,继续当好中国式现代化探路先锋,率先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厦门,把习近平总书记为厦门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

  ——要加快建成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高素质创新名城、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推进环厦门湾整体发展上重点发力,切实让厦门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要加快建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市。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大力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充分保证人民广泛参与城市治理全过程,切实让厦门成为展示“中国之治”蓬勃生机活力的窗口。

  ——要加快建成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我们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切实让厦门成为新时代文明标杆。

  ——要加快建成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市。我们要大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让全市人民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要加快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我们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大力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持续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全面提升人居环境与城市品质,切实让厦门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作者单位:厦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