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专版 领会文明价值观内涵 争创文明典范城市

2023年01月17日 09:05 来源:厦门网-厦门日报

  ●李晓丹

  “文明”一词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高频词。文明本身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之一。

  多个层面

  看文明的定义

  在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是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提出的。这个文明是宏观意义上的,除了精神文明外,还包括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甚至涵盖公民个人行为中的文明表现。细究之,可从三个层面来理解“文明”定义:

  1.从国家层面看,文明是指国家发展的状态,即国家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是唯物史观对文明的根本定义。正如马克思理论指出的,文明的一切进步,都有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可见,文明是物质与文化的增长,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制度建设,最终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现在常说的五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都包含在国家发展的状态之中。

  2.从社会层面看,文明是社会秩序的确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明意指社会文教昌达、文德彰显,是民风淳朴、风调雨顺的和谐景象。

  3.从个人层面看,文明则是指人的教养和开化状态。《尚书·舜典》称赞舜“浚哲文明”,就是指他非常谦恭,品德高尚,很受人爱戴的意思;《礼记·乐记》提出,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文明对于个人,有端庄优雅富有教养之意。

  多维度理解

  文明价值观内涵

  所谓价值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基本依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同时提出要“坚定地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论述,蕴含着丰富的“文明”价值观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文明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人类总体文明观。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2.物质文明和生产力发展。物质文明,生产力发展是文明社会之所以“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

  3.“两山”理念中的生态文明。报告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4.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报告提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深刻领会文明价值观丰富内涵,对于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厦门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凝聚着全市上下的战略自觉和高度共识,是使命所系、发展所需、民心所向,也是更好担负国家重大战略使命的必然抉择,更是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多措并举

  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作为全国文明城市的“升级版”,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具示范性、引领性的文明城市创建典范。实现这一愿景,知易行难,必须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全方位、高质量推动文明创建工作。

  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是厦门成功推动创建工作的重要经验;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是厦门人引以为豪的烫金名片。这为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打下坚实基础。笔者建议在以下方面发力。

  1.坚持“创建+党建”,发挥党组织在创建中的引领组织作用。要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把文明创建工作纳入各级党组织建设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组织群众、 宣传群众、动员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促使广大群众参与到创建中来,形成“人人争当城市主人翁,个个都为创城作贡献”的浓厚氛围。

  2.坚持“自律+自治”,培育群众自觉、自律意识。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高标准示范,是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重要要求之一。对照这一要求,要紧紧抓住“人”这一核心要素,把“创城”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举全社会之力开好“大思政课”,在学校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层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让文明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人人成为文明意识的倡导者、文明行动的践行者。

  3.坚持“面子+里子”并重。要继续深化市容市貌、效能秩序、市场秩序、公共设施以及村镇环境等专项整治行动,不仅让中心城区、主干道等“面子”区域光鲜亮丽,还要让背街小巷、城中村等“里子”干净整洁,从而提高城区整体洁净水平。

  4.坚持“交流+互鉴”,借鉴他山之石。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四力”要求,是指具有显著的创建带动力、价值引领力、区域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在这些方面,厦门所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厦门已经和全球20多个城市和地区建立了国际友好城市的关系,厦门港与国内外十多个港口签署正式协议成为友好港。要进一步发挥“朋友圈”广的优势,用足这些平台载体,加强对外文明交流与互鉴,对标世界一流,学人所长,补己之短。

  (作者系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