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专版 奋楫争先:展现厦门新风采新作为

2023年02月13日 09:19 来源:厦门网-厦门日报

  ●杨正武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新春伊始,中共福建省委部署“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大力推动深入学习与敢为实干联动,态度作风与行动实效的统一。厦门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先行先试的排头兵,自当奋楫争先。尤其要在敢为争先中担当作为、深度践行,展现厦门精神新风采和厦门实践新作为。

  勇立潮头勇毅前行的新响应 

  每逢重大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都为厦门发展把脉定向、掌舵领航。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再次赋予厦门经济特区“勇立潮头、勇毅前行,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崭新使命。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殷殷嘱托和深切期望,为厦门奋进新征程、实现新跨越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强大动力。

  勇立潮头就要在深化改革开放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敢于走前头、蹚新路,能够树标杆、做典范,是先行先试、敢为人先的使命担当;勇毅前行就要在突破发展瓶颈和应对困难挑战方面敢于斗争能啃硬骨头,善于育新机开新局,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意志勇气。新春伊始,省委部署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发出“争优”“争先”“争效”的冲锋号,奏响“深学”“敢为”“实干”的创业曲,与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深度契合。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和投身省委部署的这一行动,必须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实际行动,坚定不移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奋力争先确保各项工作实现“开门稳”“开门红”。

  历史自信历史主动的新气象 

  中国共产党人用百年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历史伟业,积累了团结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留下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可贵品质和精神。敢为争先是传承党的历史经验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必须牢记“三个务必”,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的生动体现。

  坚定历史自信,就要深刻认识到党的历史是党和人民群众英勇奋斗的历史,始终坚持“愚公移山”的毅然笃行和“杀出血路”的奋勇争先,党和人民群众就必将能不断创造新的伟业。掌握历史主动就要深刻认识到党的历史是党和人民群众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创造精神的历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主动作为中实现科学理论真理力量与人民群众实践伟力的伟大结合。积极投身“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必须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使命中发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两岸融合发展方面抢抓先机、争创先进、主动先行。

  厦门实践和特区精神的新作为

  四十载春风化雨,小城旧貌换新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厦门这座城市的成功实践,折射着13亿多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史。从改革试验田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窗口,厦门经济特区一次次担负起引领先行的时代使命,创下一次次厦门第一、形成一项项厦门经验、创造一个个厦门样本,成功蝶变为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这些业绩靠的是集体的群策群力,靠的是一代接一代的接力赛,靠的是每一个厦门建设的劳动者,特区改革的参与者。厦门的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在勠力同心的开拓进取中,传承弘扬了爱拼敢赢的闽南人民的奋斗精神,创造发扬了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厦门的奋斗精神,形成发展了包容并蓄、锐意创新的特区的奋斗精神。敢为争先是厦门实践和特区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厦门取得非凡成就的实践经验和精神标识。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千帆竞发的态势中展现新作为、创造新辉煌。

  坚持实践论和方法论的再统一

  敢为争先重在行动、贵在实干,必须坚持实践论与方法论的统一。毛泽东曾指出,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导,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厦门经济特区取得巨大成就,最根本原因就在于每逢重大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都为我们指明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在行动原则层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在基础方法层面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核心精髓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党的二十大报告用“六个必须坚持”阐释了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敢为争先必须始终遵循和体现“六个必须坚持”,从而在“为什么”上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和原则,在“怎么为”上坚持唯物辩证法,在“何以为”上保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敢为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之事,勇争创新创业、文明富美之先,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勇担时代使命,在自身特色和区位条件下实现自我超越。

  (作者系中共厦门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