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专版 有容乃大:中华文明包容性的三种体现

2024年02月05日 16:59 来源:厦门日报

  ●谢清果 张宏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包容性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其核心在于尊重差异、接纳多样、兼收并蓄。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先民就展现出了诸如“协和万邦”“合和万国”“有容乃大”等包容性价值观念。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不断与周边的草原、山地、海洋文明交流互动,吸收了多种文明因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这种包容性使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发展,融会多元文化精髓,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一

  博采我国各民族文化精华进行综合创新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这些民族在语言、风俗、生产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差异,但又以和谐相处为主要特征,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景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建立了深刻的联系,二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互动的过程,彼此吸收、借鉴对方的文化元素,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交融与创新。具体而言,汉族文化在吸收融合了少数民族的自然崇拜、游牧文化、手工艺术等元素后,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如蒙古族的游牧文化为汉族农耕文化提供了借鉴,汉族人民在学习草原文化的同时,也对自己的农耕文化进行了反思和创新。同时,少数民族也积极学习汉族文化。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其推广不仅促进了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还增强了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佛教传入中原后逐渐中国化,成为多民族共同信仰。在这样的文化互动中,中华文化呈现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势,为中华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使之能够在发展中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升,在历史长河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体现二

  保持开放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与转化

  “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华文化积极吸收西方的先进科技、文化和哲学思想,却能始终保持自身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为中华文化综合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与途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具有开放性,在吸收中华文化精髓的同时,又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进入新时代征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转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实现了有机统一,同时也为中华文化综合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体现三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一论断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交融的重大意义。

  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创新活力,指导我们在传承中华文化时,更加注重将文化理念付诸实践,使中华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中华文化提供了正确的历史定位,使我们在传承发展中华文化时,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作用,深入挖掘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全球观为中华文化打开了国际视野,促使我们在传承中华文化过程中,积极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加强文化交流合作,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中华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激励我们在面对文化创新时,勇于突破传统束缚,积极探索新的文化形态和表达方式,使中华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

  “第二个结合”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综合创新。这一创新过程不再仅仅是中华传统文化内部的自我演进,而是转变为一个跨文化、跨时空的对话与融合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华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同时也将自身优秀的文化价值传播至世界各地,实现文化的互鉴与共享。这种创新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展,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一种丰富和深化。它体现了中华文化在面对现代性和全球化的观照时,所展现出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中华文化需要继承发扬包容精神,坚持守正创新,构建一个包容的文化创新框架,以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这需要回归中华文化传统,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包容智慧。中国古代典籍中充满了推崇包容的思想,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等,这些思想仍然富有当代价值。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遵循时代发展规律,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博大精神,将其与中华文化传统相结合,形成既符合时代又富有民族特色的新理念,为文化创新提供理论支撑。新时代,中华文化创新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继承传统、顺应时代、面向未来,构建开放、包容、和谐的发展框架,推动中西文明互鉴交流,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谢清果,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张宏锋,盐城师范学院讲师。本文为福建省社科基金研究重大项目《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阶段性成果,编发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