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专版 传承弘扬闽南文化 促进两岸心灵契合

2024年02月05日 17:01 来源:厦门日报

  ●范世高

  闽南文化是闽南先民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采纳了土著百越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等文化特质并融入海洋文化、华侨文化而孕育、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文化性格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具有世界性影响。中华文化中“大一统”和“家国情怀”的优秀传统思想,在闽南人族群中有着更深的文化基因。闽南文化是两岸共同拥有的文化血脉,闽南人族群是台湾主体族群,占总人口70%以上,仅祖籍厦门的台胞就有300万。闽南话是除普通话之外,台湾民众日常的主要交流语言。台湾民间信俗,除个别出自江西、浙江以及广东外,其他皆传自福建尤其是闽南。至于两岸共同的世界非遗项目“送王船信俗”以及流行于海峡两岸的歌仔戏,则是两岸文化融合共生的典型例子。

  从“以情促融”的角度看,闽南文化的传承保护需要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因此,要重视发挥闽南地区对台文化区位优势,发挥厦漳泉地区闽南文化主阵地的作用,推动闽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现代化传播,促进两岸心灵契合,服务祖国统一大业。

  以闽南方言为抓手厚植文化环境

  推动闽南话进兴趣课堂,培养闽南文化讲解员,向中小学生传递闽南乡土历史、英雄楷模、传统曲艺等文化知识。在公共交通工具经停站增加闽南话播音,鼓励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开设闽南话新闻播报、制作闽南话专题节目。组织闽南童谣大赛、闽南话演讲会等活动,鼓励下一代熟练使用闽南方言表情达意、传承闽南传统口头文学。打造闽南话新媒体矩阵,制作闽南话短视频,运用年轻人都喜爱的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形式以及国际社交媒体,通过“闽南乡音”推动“文化入岛”。设立专项教育基金,吸引台湾青少年来闽参加闽南文化研学活动。

  以音乐艺术为媒介推动互动交流

  将国台办重点对台文化交流项目“世界闽南语金曲大奖赛”提档升级,打造闽南话版的“格莱美”。在厦门打造“世界闽南话音乐中心”,整合海峡两岸乃至全球的闽南话音乐资源,大力发展闽南话音乐创作、制作、表演、休闲、教育。提升“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等涉台文化交流活动的规模和影响,恢复举办两岸青少年民乐比赛,倡导举办“歌仔戏文化节”,录制“闽南走透透”等综艺节目,组织两岸年轻人一起用闽南话“话仙”,共同交流南音、歌仔戏、高甲戏、答嘴鼓等闽南非遗文化。

  以民间信俗为纽带促进情感认同

  建立闽台民间信俗基础文献资料库,引导并整合资金对涉台民间信俗场所进行修缮提升,提升交流功能。针对宫庙管理者老化的现象,优化民间信俗的组织服务结构,培育“青年对台交流能手”,善用活用新媒体和文创新思维开展民间信仰交流。改变“台湾来得多,大陆去得少”的局面,鼓励支持妈祖、保生大帝等宗庙祖宫“金身”到台湾“巡游”交流,持续举办郑成功、福德、闽王、保生慈济、城隍、关公等相关节庆活动和特色庙会,维系两岸同胞的情感纽带。

  加强闽南文化研究开展双向交流

  结合实施中华文明寻源工程,建设闽南文化基础文献资料库,启动“台湾历史文化”研究与出版工程,组织再编写新版《台湾通史》,更加注重涉台人物、历史的学术性研究(区别于过去侧重情感式的讲述),针对“台独”所谓“教纲”开展系统性的文化和历史纠偏。深入开展两岸姓氏源流研究和交流,在厦门建设闽台族谱博物馆,挖掘出版两岸姓氏文化作品,点校出版姓氏文化古籍,整理“迁台史料”,打造“数字宗祠”,建设族谱宗亲大数据平台,建立寻根综合服务窗口,鼓励支持以宗亲会名义组织开展台胞“寻根之旅”,鼓励开展两岸民间姓氏文化交流活动,展现两岸姓氏的一脉相承。

  (作者系厦门市政协提案委秘书处处长、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