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为纽带推动两岸青年交流交往

2024年02月05日 17:02 来源:厦门日报

  ●王世锋

  《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加深闽台青少年交流交往,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厦门经济特区因“台”而设,走在两岸融合交流的第一线、最前沿。厦门应在“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为纽带推动两岸青年加深交流交往。

  深“通”:

  同城生活助力文化互学

  “通”是两岸青年双向奔赴的前提基础,是助力两岸文化沟通交流的“催化剂”。

  以“通”彰显厦门区位优势。2024年是两岸双向“三通”全面启动16周年,两岸由“通邮通航通商”加速迈向如今“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的“新四通”。在努力探索更多应通尽通的路径模式,建设“往来最便捷、合作最紧密”第一家园的过程中,厦门拥有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要持续努力构建厦金“同城生活圈”,在率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上展现更大作为。

  以“通”提升两岸青年体验。打造厦金“同城生活圈”,最终目的在于深化厦金交往合作,为两岸同胞往来闽台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和更加宽松的环境,鼓励更多从未来过大陆的台湾同胞,尤其是台湾青年来闽来厦走访交流、创业生活。近年来,注重城市参与度和文化体验感的Citywalk(城市行走)文旅模式在两岸青年群体间广受欢迎。可借助和拓展这一模式,广泛推动“漫步行走+探索发现” 这一文化体验,充分利用Citywalk所特有的社交属性和文化属性,吸引更多两岸青年迈出以通促融的青春脚步,助力厦金同城文旅“出圈”、文化互学。

  普“惠”:

  同等待遇助推文化互补

  “惠”是吸引台湾青年来闽留厦的深层原因,是助推两岸文化取长补短的“定心丸”。

  以“惠”激发台青来厦逐梦之志。持续出台更大力度、更为开放的同等待遇政策,激励广大台湾青年来厦发挥专业特长,追求实现人生梦想。对在厦金门居民实施同等待遇的同时,还可大胆尝试将政策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如重点针对来厦台青中的文化业者群体,以务实举措探索深化两岸青年融合发展的新机制、新路径、新模式。在不断提升文化事业服务水平与优化文化产业营商环境的基础上,支持台青文化业者深度参与厦门城中村人居环境整治、民俗文化保护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培育、文旅文创项目实施等建设,把台湾先进的文创、文旅和社区文化治理经验转化为厦门的在地优势,不断拓展闽台文化融合互补的广度和深度,帮助台青文化业者树立在厦追梦、逐梦的坚定信心。

  以“惠”安定台青留厦圆梦之心。加快同等待遇政策落地,是解除来厦台青后顾之忧,进而吸引更多优秀台青文化业者“愿意来、留得住、融得进、发展好”的坚强保障。厦门应立足区位、方言与文化等多方面优势,秉持“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理念,持续完善台青文化业者在厦就业、就医、住房、养老、社会救助等制度保障措施,为广大台青文化业者在厦学习、工作、生活尽可能提供更大空间、更好条件、更强保障,让他们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真正获得与厦门本地居民一样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共“情”:

  同源根脉助益文化互促

  “情”是促进两岸青年心灵契合的精神纽带,是助益两岸文化走近走亲的“黏合剂”。

  以“情”催发两岸青年深入交流。厦门应进一步聚焦台湾青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实际需求,继续强化政府对台部门与相关文化协会组织的协同联动,持续加大对高校文化传承基地与本市各级青创基地的资金投入与政策倾斜,努力扩大海峡青年节、海峡青年论坛、海峡青年社团圆桌会等品牌活动影响力,广泛开展诸如海峡两岸中秋博饼大赛、海峡两岸青年龙舟赛等文化活动,不断加深两岸青年之间同根同源的文化情谊。

  以“情”增效闽台文化深度融合。闽台文化一脉相承,厦门在闽台文化传承与发展中拥有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独特优势,应鼓励更多两岸青年加入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来,从而不断扩大两岸青年共同的“朋友圈”和“事业圈”。一方面从制度保障、研究阐发、保护整合、教育普及、文化传播等多个层面推动两岸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以福建构建智慧化传播体系为契机,系统整合海丝文化、朱子文化、岁时礼俗文化、闽南话文化、妈祖文化,博饼文化、客家文化,茶文化等两岸传统文化,全力促进闽台文化领域的融合发展,力争打造福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厦门样板。

  (作者系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本文为福建省委教育工委“我为建设新福建献良策”【统一战线专项】课题成果,项目批准号: JAT2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