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习丨看他们如何为厦门全面深化改革,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出谋划策......

2018年08月15日 15:07 来源:

连日来,
全市各级各部门及各类协会、学会,
围绕深入学习贯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深入开展了一系列理论学习研讨,
持续兴起“大学习”热潮。


  专家学者参观希元书院。(白  桦 摄)

     座谈会上,10余位专家学者以见证者、参与者、受益者的个人视角,描绘改革开放40年来厦门在各个重要发展阶段、关键节点的城市变化,回顾城市建设、经济社会、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发展变迁,感叹时代的跃进、思潮的激荡、改革的伟力、生活的巨变。专家学者们还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重大理论热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厦门改革开放40年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新时代厦门探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途径、改革开放与厦门精神的传承弘扬等议题,阐发观点、积极建言。


落实重要指示精神
当好新时代排头兵

 


  致公党厦门市委原副主委王起鹍深情地回忆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生活的点滴片段。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工作期间推进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改革发展实践,为厦门擘画的方略蓝图,至今仍推动着厦门转型发展、续写新篇。厦门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时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生动实践和对厦门所做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新发展理念深化特区建设,加快推进改革发展,发扬勇于先行先试的改革精神,接续奋斗,当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排头兵,努力续写新的辉煌篇章,把厦门打造成世界级的精品城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根本指导思想。”集美侨英街道干部洪东荣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他认为,当前,要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和论述,注重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本色的再认识再学习,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同心同德、凝神聚力,把改革大业推向前进。

 

厚植强大的精神力量
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


  厦门市社会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卢怡恬对厦门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特区发展谈了几点思考和建议。他说,要有效提高政协履职水平,俯下身子、倾情用心,深入调查研究,借助协商民主,推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中的问题弊端,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的有效代言人、公平正义的忠实维护者。厦门市社会发展研究会多年来聚焦厦门改革发展稳定中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全社会尤其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团结广大专家学者,围绕特区“先行先试”中如何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确保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积极调研撰文、建言献策,成效斐然,发挥了民间智库优势作用,未来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化新思想的研究,加强具有时代风骨、地域特色的新型智库建设,为争创特区新优势做出新贡献。

  卢怡恬还提到,通过弘扬特区“敢闯敢试”精神,高质量推进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开发传承利用工作,保护传承城市共同记忆;对经济特区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开明、守信、竞争、开拓、奉献”的“特区精神” 重新进行论证评价,以正确认识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的历史地位和积极作用,不断厚植强大的精神力量。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高度的政治定力,始终把维护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来贯彻落实。用新发展理念深化特区建设,正视前进发展中的短板,通过深化改革,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传承弘扬嘉庚精神
 彰显时代价值

 

  集美区工商联副调研员王进法认为,嘉庚精神是陈嘉庚先生一生形成的崇高精神和高贵品质的统称,其基本内涵可概括为“忠公、诚毅、勤俭、创新”,表现为爱国爱乡、无私奉献、诚信果毅、勤俭清廉和改革创新五个方面。在集美乃至厦门经济发展过程中,嘉庚精神主要发挥了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凝聚人们共同奋斗,团结群众共谋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有利于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三是作为集美和厦门最重要的一张文化名片,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扩大城市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他表示,嘉庚精神是海外华人华侨高度认同的精神旗帜,是集美、厦门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源泉,其时代价值在当今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中,显得格外珍贵。不论时代如何变迁,爱国主义、团结统一、呼吁和平、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创新发展等一系列嘉庚精神的丰富内涵,始终是时代最主流的声音。深挖嘉庚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传承发扬厦门“六种精神”(嘉庚精神、海堤精神、英雄三岛精神、鼓浪屿好八连精神、马塘精神、盖军衔精神),彰显厦门精神的时代价值,形成强大感召和深刻共鸣,对于厦门全面深化改革、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等具有积极促进意义。

 

推进开放合作创新
营造人才发展环境


  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蒋晓蕙指出,当前厦门继续推进开放合作,更需要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环境。

  首先,要有人才战略是长期战略的思维观念。厦门是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厦门的人才战略要围绕厦门城市发展的定位来推进。

  其次,要建立多层次的人才体系。一要根据创新创业城市发展需要,引进重点产业所需的高科技人才,同时吸收大量高校优质毕业生,充实实体经济发展;二要结合外向度高、国际化程度高的城市特点,注重培育、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思想的企业家和企业高管;三要依据历史传承和两岸对接优势,发掘、引进一批文化传承工匠和文化创意大师;四要在注重吸引台湾优秀人才之余,也注重发挥侨乡优势,从海外侨胞中引资引智;五要注意随着城市化推进,人才资源分布的趋向由岛内向岛外扩展。

  第三,要打造聚才用才的平台体系。一是做大聚才用才的产业平台,挑选集成电路、轨道交通、生物医药、旅游会展、现代物流等厦门近期紧缺或急需又具有一定基础的重点产业。二是做好聚才用才的支撑平台。为此建议:一要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平台合作模式,共建科研合作基地和共创衍生企业,实行柔性人才机制;二要产学研各方围绕创新技术、共性技术攻关组建相应的产业技术联盟,集中优势力量实现产业技术创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第四,构建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要合理建立分类评价体系、科学设置评价标准、创新多元评价方式。


继续发挥对台优势
持续助力深化改革


  台盟厦门市委原副主委刘奇光阐述了厦门对台优势、对台工作在厦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他指出,厦门特区当初是因台而设,结合城市特点、发挥对台优势是厦门改革开放取得瞩目成就的重要法宝和重要因由。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两岸开启交流30多年来,厦门充分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着力先行先试,既助推了改革发展,使特区建设迸发出强大活力与生命力,也在增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构筑两岸一家亲等对台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说,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变化,厦门对台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厦门必须挖掘对台工作潜力,再创对台优势,在打造一流国际营商环境的同时,继续优化台商投资环境,进一步做到以制度创新、先行先试吸引人,以宜居宜学宜业环境留住人,以特色文化感染人,以产业集群凝聚人,以真诚服务打动人。

 

推动社区书院发展
构架精神文化阵地

  近年来,厦门市社区书院蓬勃发展,作为文化传播重要载体,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注入了新的动力。集美大学法学院教授杨贵华曾参与集美区社区书院的制度设计并担任多家社区书院行业督导,他介绍了当前厦门社区书院的发展态势,分析了社区自治、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社工机构运营管理、个人(乡贤)出资兴办社会多方支持等三种厦门社区书院发展模式的利弊。他表示,新形势下要将书院这种古老的教育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社区书院将文化融入百姓常态,发挥社区书院作为精神文化建设和创新社会治理载体的作用。当前厦门社区书院应完善管理发展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提升社区书院的文化品位,不断深化社区书院的文化内涵,促其成为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二、厘清社区书院指导体系不同层级之间的关系,构建扁平化服务管理体系;三、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书院治理格局,形成有效的上下对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运转有序的运行机制;四、区分社区和社区书院的考核差异,完善社区书院的考评指标体系。

  大嶝希元书院理事长郑瑞勇讲述了希元书院的创办初衷和发展情况。他介绍说,希元书院成立以来,通过各种形式挖掘历史文化,邀请名家开展文化宣讲、艺术赏析,举办“林希元文化节”,成立希元书院读书会,开发远程教育,举办两岸乡贤画家美术作品展和两岸乡情书画名家笔会,以文化凝聚人心,传承希元精神,促进了大嶝“特色小镇”的建设。希元书院还探索文化共享共建模式,与南安鼓山书苑、金门燕南书院联盟共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推动两岸文化认同。他表示,未来希元书院将邀请国内知名作家入驻大嶝岛,成立“希元文学院”,还将建立“阅读公园”, 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助力大嶝“特色小镇”建设。

  厦门大学人口所教授郑启五指出,当前厦门社区书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书院急功近利,形式主义严重,未能有效发挥书院功能。他表示,到底是“要我办”书院,还是“我要办”书院,乡贤艺术家郑瑞勇创办的希元书院为社会做出了楷模。他提议,未来翔安机场建成投用后,希元书院可发挥在地优势,为机场腹地增添书香文化,成为厦门的一个新文化地标。他还提出,要重视发挥“乡贤回归”的资源优势,乡贤回乡兴办书院是发展乡贤文化、推动地方发展的一种极好的实现形式。

 

推进基础教育建设
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厦门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督学周以哲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厦门基础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他指出,其一,改革开放以来,在福建省基础教育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厦门市都起着领头羊作用。其二,20世纪90年代,“教育产业化”思潮甚嚣尘上,而厦门市不为所动,秉持“公平”“均衡”的理念,坚持“办好每一所初中”,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与十几年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家战略高度契合。其三,厦门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其四,在全市六区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厦门教育的下一步目标是,缩小岛内外差距,促进内涵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实现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厦门民盟美术院院长苏宜尹曾在厦门教育界工作多年,他回忆了近年来厦门的教育改革发展,并介绍厦门的中高考发展、生源情况。他表示,厦门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教育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发展。良好的教育质量和教育环境,事关城市市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降低城市管理成本,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他说,当前,厦门要继续推进岛内外教育一体化,重视中小学校长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教师引进、培养、使用、流动、激励机制,强化教学管理和教育研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集美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卢广瑞则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厦门音乐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各类音乐活动蓬勃开展,但在基础音乐教育方面有所欠缺。他建议,有关部门重视基础音乐教育在城市人文建设中的重要作用。